首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学院动态  巡礼材料  政策文件 
 
 
当前位置: 首页>>通知公告>>正文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七项教育创新 全方位培养优质财经人才 ——浙江财经大学精细化教育改革成效显著

2017年04月28日 11:18 赵蕾 王丽英 点击:[]


浙江财经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校。学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2014年以来,学校深耕内涵建设,实施精细化改革,开展七项创新实践活动,教育教学成果频现,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攀升。

 一、  创新,专业管理

作为一所财经类大学,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是浙江财经大学的特色所在,也是优势所在。学校注重顶层设计,以“总量控制、结构优化、凝聚优势、自主发展”为指导原则,创新设立了专业进退机制、竞争发展机制和内部动态平衡机制等一系列专业管理制度。

2014年开始,学校开展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立了财政学、现代经济学、非诉法律等3个实验班。如今,办学效果初显,报名人数逐年上升,学生多次荣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学校充分发挥经管类学科优势,努力探索专业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设立的金融数学、财政学专业的财经新闻方向、美术学专业的艺术经纪方向等,广受好评。

为更科学地评测专业建设水平,遴选、调整专业结构,学校充分利用大数据,每年对各专业建设进行检查、评估,引导各学院进一步强化专业内涵。2016年学校邀请省内外43名专家分5批对全校本科专业进行诊断评估,帮助寻找差距和问题,梳理出下一步专业改革方向。

 二、  创新,增强选修

选修课程建设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开发个性化的发展方向。浙江财经大学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目标,明确提出选修课程的个性化发展导向,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学分结构,加重选修课程的比重。2016级学生培养方案的选修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49.96%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校公共教学平台和专业教学平台选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管理。公共教学平台分为通识教育、技能提升和校际选修三大板块,通识教育开设了“社会认知与国际视野”“管理智慧与创新创业”等四个模块45门通识课程;技能提升模块分为“外国语”“计算机应用”“数学与统计应用”三个模块;校际选修板块则每年在校际之间开设选修课程,学生可以选择高校园区其他高校选修课。专业教学平台则根据办学定位与特色在专业选修课中设立方向模块和非方向模块,引导学生更系统深入地进行专业学习。作为特色,学校单独设立了任意选修学分,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和发展设想,在全校课程中自主选择修读。

学校提升选修课程质量,如2006年建成ERP沙盘实验室及ERP电子对抗实验室后,开设“ERP模拟演练”系列课程进行企业的经营模拟,供全校学生选修,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至今已经有超过12000名学生经历过ERP沙盘模拟的训练。

 三、  创新,课程改革

在专业课程上,学校开展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积极打造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大学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造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制定了《浙江财经大学课程教学范式改革项目管理办法》,多形式开展教学范式改革研讨交流,为教师提供咨询和服务,并在经费投入、宣传、评估等方面全面跟进,做好保障工作。

经过近三年的改革实践,共立项44门范式改革课程,并将拔尖人才培养班课程自动列为范式改革项目。参与改革课程的教学理念、内容、方式方法及评价考核均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会计学院戴娟萍老师讲授的“公司财务案例”课程,通过构筑五个“三维”互动,实现了由“教”向“教学”、由“授、受”向“导学、对话”的转变。学生“分析、综合、判断”等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学习行为、自我评价及看待问题的视角、解决问题的信心和途径、对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以及在获取课外知识的主动性等方面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育人效果明显。

随着学校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推进,各学院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效果明显。如信息管理工程学院形成了“理论基础类课程、实践提高类课程、综合开发类课程”的课程群架构,改革了多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引入团队合作开发、课堂答辩、同学互评等考核机制,强化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经过创新实践项目和企业实训项目的实战演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四、  创新,校际联考

2014年,浙江财经大学与安徽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大学三校携手,启动省际、校际合作项目。通过三校教务处协作会,在校际联考、题库建设、师生交流等方面展开合作。至今,三校已先后进行了基础会计、微积分等课程的多次校际联考。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微积分B的期末考试,浙江财经大学201644个教学班级2099人参与。

校际联考是财经类高校本科教学管理的创新之举。三校以学科共性为基础,结合自身学情特点,从会计、数学等基础大类课程着手进行联合出卷。经过两年建设,已初步形成联考试题库,并严格按照要求制定了从出卷、抽卷、印卷、封卷、保管到分发等各个环节的考试工作流程和规范。同时,互抽试题的制度设计破解了固有的教学思维束缚,全面检测学生的知识结构;集中流水批阅试卷也更能真实地反映出不同教学班级的教学情况。

三校联考制度不仅加强了校际间的教研交流与合作,为共享教学资源提供了便利,而且极大地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深化教学改革,实现教学内涵发展。

 五、  创新,“综合导师”

以生为本,给予学生最细致贴心的服务,是浙江财经大学设立“综合导师”制度的初衷,实施后育人效果显著,《光明日报》《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先后予以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综合导师制是以学生学业指导为核心,兼顾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生活、心理等方面引导的学生培养模式。浙江财经大学积极倡导专业教师更多地介入解决本科生的思想、学业、生活、心理等方面,融学生素质培养与教学管理于一体。

学校为每一名本科生配备由专业教师担任的“综合导师”。导师在学生的专业选课、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专业指导和情感关怀,实现精细化、全程式人才培养,充分发掘每位同学的潜质。

通过实施综合导师制,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明确、相对固定、连续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思想上引领,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一路相随,精心呵护学生成长、成才。

 六、  创新,赛事建设

近年来,由浙江财经大学承办的浙江省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和“证券投资竞赛”已成为特色鲜明、社会认可度高的省级财经赛事,逐步辐射江苏、安徽、山东等省外高校,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并吸引了同花顺、天平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冠名赞助。

两项赛事的成功举办得益于竞赛品牌化建设工作。浙江财经大学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出发,高度重视比赛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促进作用,实行“一院一赛”,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学科竞赛。项目化的竞赛管理体制明确负责人,将管理重心下沉,赋予负责人较大的自主权,管理竞赛的组织、培训、初选等工作。目前,全校共立项各级各类赛事29项,基本覆盖所有学院,形成了以赛促学、赛学相长的良性互动人才培养模式。近三年,浙江财经大学捷报频传,学生在各门类学科竞赛中获国际级奖项11项、国家级别奖项82项、省级奖项780项。

 七、  创新,协同育人

财经类专业应用性较强,实践育人是打造高素质应用型财经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实践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浙江财经大学不断创新实践育人的方法途径,丰富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培育实践教育师资。如学校公共管理学院积极探索课程实践创新模式,实现了每门实训课程至少有1个、核心课程至少有2-3个对口实践教育基地的目标。

学校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通过深化学校、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学校大力推进校外实践基地立项与建设,现有校级以上实践基地38所,院级基地100余所,形成了国家、省、校、院四级校外实践基地体系。利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施“双进双培”工程,即“基地精英进课堂,专业教师和学生进基地;培养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基地实践导师的理论素养”,形成了学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办学的共赢模式。

2017年,学校再次提质增效,创业学院与玩课网共同申报的“创业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和“创业课程教学培训”两个项目通过了教育部门的立项审批,进一步强化了学校的实践育人实力,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学校为浙江省培养了24%的高级会计师和18%的注册会计师。四大国有银行在浙机构将浙江财经大学列为三大员工招聘高校之一。

“学涯湖有涯,但学海无涯,教育教学的革新同样无涯。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给予学生更好更有成效的教育,让他们以更矫健的姿态迎接无涯的学海、职海。”站在浙江财经大学风景秀丽的学涯湖畔,校长钟晓敏教授如是说。


上一条:关于填写“浙江省普通高校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调查问卷的紧急通知 下一条:关于开展浙江财经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

 

版权所有©浙江财经大学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18号 邮编:310018 ICP备案号:浙ICP备05014573